传承老区精神,信息点亮农村
——记伟德国际victor1946暑期社会实践
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切实带动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公司成立了一支由一名研究生和六名本科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团队在信管专业系主任张娜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公司的专业特色,开展了对门头沟区清水镇黄安坨村的信息化服务。此次社会实践以“传承老区精神,信息点亮农村”为口号,目的是学习和发扬老革命区的精神,使农村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得到提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发展和致富。
经过两周的前期策划和准备,7月27日早六点,迎着晨曦的光芒,实践团成员们便在张娜老师的带领下从学校出发了。山路崎岖,一路颠簸,将近三个小时的车程,实践团顺利抵达目的地——黄安坨村。黄安坨村位于京西著名山峰百花山腰,平均海拔1045米,年平均气温偏低,地势高敞,视野开阔。全村耕地面积830亩,共151户,264人。由于村子地势偏远,村民的信息化普及程度较低。
(当地村官刘文虎同志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
九点二十分左右,在村内广播的召集下,近40位村民陆续来到大队部,实践团开展了关于预防电信诈骗的专题讲座,并发放提前打印好的宣传手册。村民们看着实践团带来的宣传册,听得津津有味,也主动与主讲人互动,现场氛围比较活跃。现场的村民们都配合地填写了实践团带来的调查问卷。当中有一部分是老人,眼花、不识字的都有,实践团的同学们也耐心帮助老人们完成了问卷的填答。
送走村民,村妇联主任带着实践团的老师和同学们参观了村里的种植果园,并给实践团成员们的讲解果树的品种和讲述果实在种植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
为深入解当地农业产品的种植和销售情况,实践团还分组对农户进行了走访,并认真做好记录。
随后,实践团传承了老区艰苦朴素的精神,在大队部简单解决了午餐问题。吃着自带的面包、咸菜,喝着矿泉水,同学们围坐一圈,开心地分享自己此行的收获。
回到学校已是下午,短暂的休整过后,实践团就开了一个总结会议。张娜老师总结了当天实践的情况,并对下次的行程和工作进行了安排。
继上次对黄安坨村的初步调研,8月3日早六点三十分,公司暑期社会实践团的7位成员再次踏上了对黄安坨村老区精神的寻访之路,继续信息化的调研和帮扶工作。当实践团成员们再次来到大队部进行主题宣讲,累积了上次的经验,已然没有了羞涩和紧张。
本次以"放眼看世界"为宣讲主题,介绍了国内外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成功经营案例。村民们对这个话题饶有兴趣,现场的气氛非常活跃,大家都主动参与讨论。离场时,不少村民都对实践团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感谢,希望今后能多些这样的交流机会。
在与村干部的座谈会上,实践团根据此前对村民的问卷调查和走访,和村干部们交换了意见,针对黄安坨村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由于农业生产方式和交通方面等问题,黄安坨村已不再适合走农业种植发展这条道路,但结合当地老区文化特色及其特有的秀丽风景,可转向旅游业方向——通过改善村内设施,大力发展"农家乐"这样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
座谈会之后,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村中的毛主席批示的题词广场和批示纪念馆。广场位于村里一块高爽之地,伫立着一座用汉白玉石雕刻的毛泽东半身纪念像,2米高的纪念碑基座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批示的手迹,背面为纪念碑碑文。
“这是一个十三年的长远规划,可以作为各地的参考。这种规划的用处,是有一个长远的目标,使人们的眼光不被限制在眼前走出的一步。这种计划只是一个大的方向,还要用每一个五年计划和每一年的年度计划去加以具体化。由于几个年度计划的实行,远景计划会要一再加以修改的。”——毛主席批示内容
在广场上,实践团成员面向党旗,庄重地重温了入党誓词。庄严肃穆的宣誓活动,使每一位党员再一次接受心灵的洗礼。
来到纪念馆内,同学们认真的听着村官刘文虎同志讲解村庄的红色历史,了解了村庄的发展以及当初毛主席亲自做出的批示。刘同志向实践团详细解说馆内展品的同时,也讲述了黄安坨的发展历程以及那个年代下乡知青们的生活。能如此感受红色历史,这对几名同学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参观完批示纪念馆,实践团成员们再次回到大队部,搭车返校。
至此,公司实践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就结束了。同学们两次寻访黄安坨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通过与村民的交流互动和与村干部的沟通了解,不论是信息帮扶的调研工作方面还是老区精神的学习方面,都收获颇丰。将现代信息化切实应用于农村发展是一条长远的道路,公司与黄安坨村信息化的帮扶合作也是长期的。今后会有更多的同学在这条路上继续探寻、实践,为农村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献计献力。
文字、图片 | 杨睿祯
摄像 | 陈金宝 张青炜